澄海樟林古港今日面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0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09:34

  樟林古港故址
  樟林古港,位于今澄海市东里镇境内。她曾经是清代粤东地区商旅繁忙的“通洋总汇”,享誉海内外。至今,原来的海岸线虽已东移十多里,但古港遗址犹存,对研究古港的光辉历史、清代远洋航海事、贸易以及对潮汕华侨先辈出国启航圣地的纪念,都有极大的价值。
  樟林之所以能成为粤东通洋总汇,是由它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的。辟港之先,樟林、东陇一带,属闽粤海陆交通及边防要地。宋代,这里就已是潮州东部的盐业中心。明洪武三年(1370),水军寨建石城设船坞、造战舰,并训练水军,防守海道。樟东港口的商渔船出入繁忙,初步形成渔港。洪武十四年,朝廷于此设“东陇河泊所”,征收渔税。嘉靖三十五年(1556),散居于樟林山边的先辈,为发展生产,保聚黎庶,择址“南涯新埔”创建寨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近海渔业大有发展,并迅速聚集为“渔鲜盈市”的埠头,附近各地,争先来此上市,樟林开始名播潮州。清康熙初年划界斥地,沿海居民内徙五十里,澄海全县撤裁,樟林“社散村荒”,黎民流离失所,康熙八年,才重返故乡,再建家园,并于废墟之上,修筑石城。当局移东陇河泊所署于城内,并设右营守备署、樟林母汛、樟林镇巡检司、海关税馆、樟林急递铺等官署衙门加强管理,樟林开始迅速恢复,航海事业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澄海北部的*、军事、经济、交通的中心,为樟林港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初驰海禁,由“片帆不准入海”至“准其出入贸易”。故商民纷纷集资,造船出海。康熙六十一年(1722),又准与暹罗进行大米贸易,樟林港远洋航海事业遂应运而生,由渔业港猛转为商业港。
  海禁既开,海运事业热潮随之跃起。雍正七年(1729),樟林的东陇河泊所撤裁,改设樟林镇巡检司。此时,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为便于辨别、管理,雍正元年(1723),规定各省商、渔船的标识,并进行审批、登记、发牌,并随时派兵船巡海稽查。因规定广东商船大桅杆上部及船头均油红漆,(福建油绿漆)故粤船有“红头船”之称。
  “红头船”事业的发展,促使樟林港日益昌盛繁荣。樟林港于是重整了市容,修路建桥筑码头,盖建了许多埠铺,外地客商纷纷来樟创业,形成拥有“八街六社”的樟林埠。期间,浩浩荡荡,扬帆远征,走南闯北的红头船队,成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人们提到“红头船”,就会联想到当年樟林港码头上,千千万万华侨先辈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情景。 以后,樟林又历经自然和历史的沧桑变化,成为沿海埠市,但她的遗迹犹存,依稀可辨,后代子孙访址寻踪,还算有处。
  于今,在原来“红头船”出海的地方竖立一块刻有“樟林古港”的石碑。石碑附近,当年的许多建筑物,如天后宫、南社港、新兴街、永定楼、栈房建筑群、风伯庙、山海雄镇庙等等,有些已改为民居 有些虽经岁月风雨,破损有加但还清晰可变,成为人们旅游观光、重温历史接受教育的好地方。 (本文系汕头大学图书馆特藏组根据李韶雄《清代粤东“通洋总汇”——樟林港》一文及其它资料整理编辑而成)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