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罪人”在精神上虽然处于病态的*状态,但他们无一不深受其苦,渴望统一。为了平息内在良心的谴责、逃避*状态,他们试着寻找种种理由为自己的罪行进行辩解。如果说杀人是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罪的话,那么寻求解脱之路便是对他的罚,而在罚中的痛苦是更为残酷的,拉斯科利尼科夫一再承受心理的拷问与折磨。在其中,我们感受到了拉斯科利尼科夫内在道德感的巨大力量,它具有冲破一切阻力也要去执行的不可阻挡的冲动。拉斯科利尼科夫在认识索菲亚后,相互交谈,逐渐对自己的罪行有了更新的认识。与其饱受罚的折磨,倒不如安然地承担,平静地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性格*只是一段心理发展的过程,一种暂时的状态。这不仅是由于发生性格*的这些“罪人”心中存在着具有判别善恶是非的道德感,也是由于这位作家本人的艺术观、审美观决定的。作为一个自称要“刻画人心深处的全部奥秘”的“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现实、对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热心网友
应该是从圣经*的角度来解释,西方讲究人生来具备原罪,需要后天忏悔来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