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一词的由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2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1

“格格"是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

从语言的角度讲,格格这个词的含义十分的广泛,除了有上面说到的小姐、姐姐之类的意思之外,还有“丫头”“姑娘”等等。另外就是人们最长提到的“格格”最为爵位的含义。

受到“还珠格格”等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就认为格格是清朝公主的称呼,这种说法实际上十不准确的。

不过这个问题得分两个时期来说。在清朝正是更改国号之前(从前称为金),并没有一套十分正规完整的礼仪制度,而是保留女真民族过往的一些习俗。在这个时期,“格格”这个称呼的含义便是分的模糊,抛开其在满语中的本意来说,实际上它就是对女子(包括各个年龄段的女子)的总称。

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女真国后,格格的界定范围就随之缩小,主要指的是贵族的女子,例如:努尔哈赤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三女哈达格格、养女巴约特格格等等。

应该说,这段时期是“格格”与“公主”这两个词的界限最模糊的时期,就以上提到的几位格格来说,她们其实也还有别的称号,比如东果格格亦称东果公主,嫩哲格格亦称沾河公主、哈达格格亦称哈达公主。由此看来,这个时候公主与格格确实是可以互换的。

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这个时期,皇女册封的礼制已经开始逐渐有所完善,比如说努尔哈赤的四女、八女、养女和养孙女都正式被受封为“和硕公主”,也就是说,从此开始,格格与公主就渐渐有了分别了。

第二个时期是皇太极建立大清朝开始,在更该国好的同时,皇太极根据汉族的宫廷礼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后宫制度(这也是清朝后宫礼制的雏形),这其中也包括公主及贵族女子的封号。这一点从皇太极的女儿们的封号里就不难看出,比如“皇太极长女固伦敖汉公主、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三女固伦雍穆长公主等等。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温庄”、“雍穆”之类的公主的徽号建立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的。以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来说,皇太极有一个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女儿,也就是金庸小说中的建宁公主 。她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最初时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还有四女固伦兴平长公主后改为固伦雍穆长公主;三女固伦延庆长公主后改为固伦端靖长公主等等。这是满族统治者在接受汉文化后的一个重要反映,也就是在汉文字的使用上,开始选择更为讲究也更为正式的字眼最为尊号或徽号的使用。

再说回来,也就是说,从皇太极开始,格格就不再作为皇帝女儿的称为了,也就与公主有了正式的分别。但是,满族人还是对格格一词作出了保留,就像上面“LWDHWOOO731”说到的,和硕格格(郡主)、多罗格格(县主、郡君)、固山格格(县君)、格格(乡君)等等。同时上面也说到了,格格自此以后除了封号外,成了一种贵族女子非正式的称呼(大格格、二格格之类)。但不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呼的,因为格格这个词有丫头、姑娘的意思,所以说,这某格格的称呼只能是长辈伙同辈中的长者才可以称呼的,至于什么宫女、太监或是外臣是不可以这么称呼的。

另外还要提到的是,格格并不只是皇室宗女的称呼,也可以是皇室妻妾的称呼,一般指的是没有福晋或侧福晋等正式身份的妻妾,典型的例子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皇后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在雍王府中的称号就是格格。

综上所述,回答楼主的问题:格格,是清朝独有的称谓,请含义十分广泛,如何解释要以实际情况来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顺治以后,格格绝对不能称呼皇帝的女儿,即使是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是如此。比如在《玉牒》及《圣祖实录》中,康熙皇帝的女儿在得到正式的封号之前,被明确称为大公主、二公主等等。

另外,其实如果严格按满语译音的话,“格格”这个词应该译为ge3ge1,第一个音为三声,只是不知后来如何汉化成如此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1

“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2

“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孝贤纯皇后生),封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纯惠皇贵妃苏氏生)封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伦和孝公主。她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钟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的长子丰绅殷德。她本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为“固*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从以上事例来看,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