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1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5:10
“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今年的暑假,在一次偶然路过图书馆的时候,看都了有两个学生手拿一本厚厚的书,心觉奇怪,上前一问,原来是世界名著——呼兰河传。一看名字很有意思,便买了回去,准备看看。
看了这本书,一开始,我认为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萧红。他们爷俩经常在后园里笑个不停。所以,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还有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事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
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可以看出祖父很爱萧红。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但祖父却没有。接着,萧红找到了一个破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给孩子玩,但祖父也没有。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跟着萧红。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慈祥,宽容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书里,萧红的童年就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令人向往,羡慕。
但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不但快乐,也是寂寞的。 在尾声的时候,她以孩童的目光、视角、思维直击人性的本质,自私、困顿、麻木、愚昧、凶狠、落后。野蛮的世界,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还有萧红提到她的祖父已经死了,后花园的主人也随之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不得不说,萧红的童年,充实、丰富、有喜有悲,有起有伏;萧红的《呼兰河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我一时无法忘怀!
2、《呼兰河传》读后感
萧红( 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万字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呼兰河传》创作始于 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1940年9月1日开始在《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呼兰河传》为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 呼兰河传》开篇就是呼兰河城严冬的场景,仿佛为整篇作品奠定了灰白色的基调。当我初次看《呼兰河传》时,被首页中“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以及卖馒头老头所说的“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等生动有趣的言语所吸引,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以快乐、明朗的心境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作品,而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书中存在许多调皮、可爱的文字:“天空是发灰的,云彩也失了形状,好像被洗过砚台的水盆,有深有浅,混洞洞的。”“有二伯的行李,是零零碎碎的一掀动他的褥子,那所铺着的毡片就一片一片地好像活动的地图似的一省省的割据开来。”但是仍不能掩盖字里行间透出来的荒凉、寂寞。
《呼兰河传》中的文字如同被萧红从冰冻的水中取出一般,那种冷到骨头的寒意正是诉说着他的寂寞无奈。 笔下的呼兰河城像一部黑白的电影,镜头不停地在镇上的不同人家,不同角落里移动着,似乎是杂乱无章,每一个镜头里看不出确切的冷暖,透过他们却有着萧红的荒凉。
十字街上没有招牌的店铺,潦倒的牙医,东二街上没有声息的小学,以及唯一引起人们波澜的大泥坑,小胡同里寂寞,冷清的人家,使几个孩子最平常的争抢食物成为注目的焦点。这些“卑微平凡的实际生活”在萧红笔下显得没有一丝生气,毫无色彩。而一些热闹欢腾的场面: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原本对于孩子是值得期待,令人欢欣的活动在她眼里也成为“为鬼而做,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很难再考究当时的萧红以童稚的目光看待这一番热闹欢腾是怎样的心境,却有着她创作时“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的感慨。
萧红有着敏感而自省的个性,源于寂寞的童年, 源于父母的冷遇,他的写作,不是来自于清醒的理论指导,也不刻意地承载既定的观念,她的创作*源自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蓬勃于心的真切感受。
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快乐;虽然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但是萧红得到了祖父的疼爱,“等我生来,第一给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
她与祖父“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花园里边,祖父戴着一个大草帽,我带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除草,我就除草。”后花园给了萧红的童年增添了无数欢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上一觉,一切对她来说是多么美好,而这一切也成为整部作品中唯一让人觉得温暖的地方,还有一个贮藏室,“这里边是无尽的什么都有,这里边宝藏着的都是我所想不到的东西,使我觉得这世界上的东西怎么这样多!而且样样好玩,样样新奇。”木刀,锯子,颜料,手镯,扇子,花鞋,装满东西的箱子如宝藏一般,而这些就是她无上的快乐。 乍一看丰富多彩的童年似乎很美满,却不曾想她失去的是最珍贵的爱,父亲的冷漠无语,母亲的恶言恶语,这一切在萧红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使她的目光在投向别处时带上了敏感、忧郁。
和其他处于*浪潮中的作家一样,萧红对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批判揭露,而不同在于她的笔触是如此平静、漠然,让人心悸于那种平静,沉默下的麻木。 在萧红生活的周围是一群愚昧、麻木、落后的人,住在危房里的买粉条的人家,花五千吊钱来驱鬼,也不愿好好对待团圆媳妇的老胡一家,刻薄自私的有二伯,以及一群喜欢看热闹的冷漠邻居。
剩下的只是一张黑白片,或许没有什么不可以撑过,被灾难压迫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人就渐渐得无可奈何的坚强起来。其实,用坚强是不确切的,因为他们也渐渐麻木了,一切不过是为了生活,不过是因为他们觉得生下来就应该活着,这些人都却了一些七情六欲,少了喜怒哀乐似的活着。透过萧红的平静、无奈,我仿佛又能感觉到恻隐,同情。
很难明确地指出萧红通过作品要表达的是什么;五味陈杂,但一味寂寞、凄凉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我宁愿相信她创作是为了纪念,无论痛苦、快乐,逝去的日子总是值得纪念。因为她是一个心里充满爱却又*为力的女子,一生追寻爱却又失去后心里拥有坚强和不堪一击的寂寞的女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6:28
《呼兰河传》是萧红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就像一副多彩的故乡画,像一首凄美的歌曲。它朴素清丽,却又沉郁,将每个细节描写的十分细腻。在手法上,作者采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让故事意味深长。有的以旁观者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有的以*的角度,对人于是进行评判。几千年前封闭的小城,就在萧红的笔下复活起来,萧红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人生,她的故乡。在刻画人物中,有一个二伯的形象,作者三言两语的描述,看出了二伯的孤僻。我想:这就是萧红塑画奴役地位的典型人吧!尽管篇章小,但短小精悍。 《呼兰河传》写出呼兰河的沉闷,寂静。阐释了封闭小城中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表现出他们内心的保守以及思的愚昧。通过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折射出了人生的悲剧。虽然作者批判了故乡的传统作风,但更多表达了作家萧红对故乡深深的爱,呼吁我们用博大的胸怀呼唤爱。整本书的尾声含着淡淡的忧伤,在诗意的语言中,萧红的生活就告一段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8:03
写读后感需要真情实感,所以还是自己阅读后,自己动笔比较好,下面提供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追问为什么不可以给我答案呢?我有急用的,请给我满意的答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