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究竟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34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20:48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主要方面:

1、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创造能力培养特别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束缚了一代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2、自学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

3、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从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蛮的动物本性的禁锢中出来。

4、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在不断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5、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已任,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文明为最高目标,是科学的人生观。

6、劳动观念教育: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而劳动。人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成为劳动力,能创造财富。

7、终生学习教育:21世纪是科技*的新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在学校学好今后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切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充实、完善。因此,每个人还必须把培养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现代人必须终生学习。

8、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加强学科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对各学科的爱好,启发他们学习的最佳动机,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审美能力也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永久性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素质教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20:49

作为一所农村普通中学,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就把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素质教育的精神列为学校头等大事,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思考和实践。
现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问题一: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
一种人坚持二元思维,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成绩”,就是“不要考试”了,学生就“没有负担”了,老师就轻松了,课可以不用再好好上了,整日蹦蹦跳跳、吹拉弹唱就行了……
另一种人却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你怎么提素质教育,我还是一门心思抓我的应试,“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就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应试教育是臭豆腐,闻着臭,吃起来香,上瘾的人更是非它不可,欲罢不能。而素质教育仅是没有成熟的青苹果,看着希望无限,但是真正吃起来却苦涩难当”。
这两种思想在老师中比较普遍,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过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没有弄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这些错误思想是必须要澄清的,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分数,更不是不要考试了。也不能抱着旧思想,走以前的老路,从行动上抵制素质教育。
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弄得水火不相容。要和老师们讲明白,这二者并不矛盾。
无论中国或国外,大学都是经过考试录取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考试是入学的必然途径。考试虽然不是优的唯一方式,也不是最好的方式,但的确是最公平的方式。人们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找到比考试更好或曰更公平的录取方法。考试的制度显然有其自身存在的弊端,但许多人不得不承认,它仍然不失为一种弊端最少的方法。如果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着司法的公正,同样可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最大限度地体现着升学资格的公正。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的方式未见得一受“应试”的导向,身处其中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一定会大大降低。一个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和“智力资本”难道不也是综合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吗?
可以这样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恰恰正是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中的关键所在,正因为以前我们注意不够,才造成了目前学校教学效率比较低,才导致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始终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这才大大*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
所以,我们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应试并不矛盾,只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理解了这一点,我想老师们就会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问题二:如何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和老师?
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一直被视为一种筛选、选拔的工具,只是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选出最好的,淘汰较差的,为了追求结果上的“高标准”,常常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违背教育规律、损害学生发展的做法。传统的考试试图通过择优排序这种方式,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来刺激学生进取。
应该说,大部分老师是知道这种做法的弊端的,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考试中受到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自信;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
但是习惯了传统的考试,现在突然要取消排队,不公布分数,一时还很难适应。作为学校,在评价老师这个问题上也出现了困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首先要弄清一个本质的问题: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指出,“教育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老师。‘最好’和‘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永恒追求”。
2、实施多元评价,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要在重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特长的机会,评价的方式也应力求多样,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可以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尽量客观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达到促进发展、培养人才的目的。
3、实施多层评价,形成立体评价网络。为了更全面、客观、公平地评价,要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要轻易给学生下结论,要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并本着发展性的原则。
4、对老师的评价原则,实际上和对学生的评价是一致的。除要继续沿用“通过评价学生来评价老师”外,更要根据老师的学科特点、个性、能力差异为每个老师设立发展目标,通过目标完成情况实施评价,从而促进老师的自我发展,向专业化迈进。

问题三:书籍与网络,让谁来占据孩子的精神空间?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同的人回答可能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最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打好精神的底子。书,作为“全人类的营养品”,作为“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在各个时代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时代是读书的黄金时期,让学生养成一个读书的习惯至关重要。
  可是,自从电视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却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了书本,千方百计甚至绞尽脑汁地亲近电脑,迷恋网吧。虽然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网络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有目共睹,不能将之视为洪水猛兽。但据统计,95%以上的学生上网时间是用来玩游戏、聊天、浏览不良信息的,不但造成视力下降,而且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
  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现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学生从网络世界拉回到书桌跟前。
  新教育实验的倡导人朱永新先生之所以把“营造书香校园”列为“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首,是因为充分认识到读书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性,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吴非老师明确提出“一个人,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让学校书声琅琅,书香缕缕,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1、我们要通过宣传、奖励等手段,通过评选周、月季“读书之星”等到活动,树立“好读书”的典型,以点带面,营造“读书光荣”的良好氛围。
  2、拿出足够的资金购置优秀书籍充实学校的图书馆,规范和简化借阅程序,让书在学生手中流动起来,建好阅览室,上好学生的自主阅读课,广泛开展读书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严格落实区教育局关于营造书香校园的“五个一”工程,用好“星级阅读评价档案”,抓好读书的过程管理。
  4、增加阅读课的课时,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
  5、活动带动,办好“读书周”、“读书月”尤其是每年的“读书节”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扩大影响。
  
  问题四:如何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实现有效的家校结合?
  有时候,一项新的教育措施的执行,其阻力往往不是来自老师、学生,而是来自家长。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当新的作息时间执行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理解,提反对意见。这里面的原因有二:
  其一,很多家长往往不是从配合学校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如何让自己上班方便,比如觉得学生在家时间长了不好管理等等。
  其二,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少家长更多地把责任推给学校,逃避教育孩子的义务。这一点在农村尤为突出。
  其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它提供着给人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养。家长赋予子女的不仅是生命家庭每一天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
  我们共同的印象是,“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那些问题学生,几乎都能从其家庭中找到原因。
  所以,如果学校能与家庭形成合力,就一定会有“1+1>2”的教育效果。
  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真正把家长学校办好。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形成立体沟通网络,让优秀学生的家长现身说法,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谈教育措施,聘请家教专家搞讲座,不断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2、把班主任和老师的家访情况纳入对班级和老师的考评,设立比较详细的学生行为和心理档案,家长与老师互通有无,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共同研究对策。
  3、在传统家长会的基础上,设立家长接待日,成立家校联谊会,以轻松、融洽的方式开展交流,密切家长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让教育充满信任,充满人性的关怀。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然不止以上四点,我们会在以后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