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的《望天门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7:3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1:21



huí

《望天门山》一首写于长江下游,诗人至此早已领略过三峡的风浪与艰险,来到了安徽境内,地势平缓,视野开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即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东梁山与对岸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东西夹江对峙,不过数里,如同一座天造地设的门户,所以自古便有“天门”之称。安徽当涂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望天门山》的独特是一个“望”字,而李白所“望”的不仅是形似天门的山,而是天门山与大江水之间的相互态势。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体是写天门山,不过下笔着力之处并不在山,因为天门山在李白看来实际上是被水冲开,而被一分为二“中断”了的山。由此使人感到长江之水的无穷威力,生生把天门冲开了一个缺口,从中间挤开一条通路,奔腾前行。读着“天门中断楚江开”,我们仿佛感受到长江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冲破一切阻挡,勇往直前。面对这种形势,天门山不得不敞开胸怀,分为东西两扇,眼睁睁地看着江水从身下涌过而徒唤奈何。第一句,望的是山,实际写的却是水对山的冲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如法炮制,句子的主语是“碧水”,但重心又落到了“此”,也就是“天门山”上了。这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东流的进程,而*转了一个弯。东去的江水,被大山截流,于*北折之时,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涛声,卷起了雪白的浪花。山水相依,你冲我挡,“楚江开”、“至此回”,才形成了“天门中断”,“碧水东流”的天下奇观。李白不仅像一般人那样,只看到江面上东西两山对立的静态的画面,而且能够别具慧眼,从动态的角度来领略欣赏这幅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所以才会写出这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我们能不能读出其言尽意不尽之处,就要看我们能否挖掘出李白创作时那份独特的思路与豪情了。前两句写的是“望天门山”,可是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望呢?“两岸青山相对出”,读到这里,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李白是乘一叶扁舟,在飞流直下的航程中,诗兴大发的。面对如画江山,在颠簸动荡的舟行中,李白丝毫不曾感到个人的渺小,相反激起了他万丈的豪情,自己似乎成了天地间的主宰,随着船儿的航行,在视觉上天门山越来越近,可是在感觉上李白却认为不是自己的小船在缩小与山峰的距离,反而是屹立江边的两座天门山在前来迎接自己的造访,这是何等的气魄,李白是从长江的上游千里而来,他把自己当成大江之子,是要告诉世界,别看我远道而来,别看我只是“孤帆一片”,但我是从“日边来”的,“日边来”三个字,具有千钧之力,一下子就使李白与眼前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了,这种精神上的优越与自负是李白留给后人的一份几乎是无法继承的宝贵遗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2:39

“至此回”,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就是转弯了的意思)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4:14

天门山虽开,但水也不得不随山势而转弯。回不是回去,是转弯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