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7: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0:42
曲词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曲词也就是曲辞。
补充
特征
首先,曲词具有充分地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曲词其实是戏剧人物的语言,而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而,曲词对于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就起着直接的作用。如《窦娥冤》中【滚绣球】一曲:“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天”与“地”在封建社会是封建精神的支柱。窦娥在这一曲中呼天抢地,指天骂地,是她在绝望中迸发出来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和*,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也正是她反抗精神的体现。又如在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的场面中,【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中,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念窦娥”的唱词,表面看起来是窦娥向婆婆提出的微薄要求,实际上是窦娥怕自己走了以后婆婆无所寄托,孤苦难耐。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正体现了窦娥本质的纯朴和善良。
其次,曲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戏总要写情,它是以情感人的,没有无情之戏。例如《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叫声屈动地惊天”的呼喊,对天地鬼神的怒斥,感天动地的三桩誓愿等曲词,都表达了异常强烈的悲愤之情。《长亭送别》中【叨叨令】一曲“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所以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表达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再如【端正好】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四句通过“碧云”、“黄花”、“西风”和南飞的大雁几组意象。组合成一片萧瑟的秋景,烘托出浓浓的离情别绪,景中含情,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不言情而情自在其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关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也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哀江南》前六支曲词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让我们看到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沉的故国哀思。而最后一支曲词则水到渠成地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猛然迸发,动人心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戏曲的曲词不论是直抒胸臆也好,还是借景抒情也罢,总而言之,它都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情思,体现了强烈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