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胃病”竟然在临床心理科看好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2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2:57

在大家的亲朋好友中,包括我们自己,不少人经常受到“老胃病”的困扰,轻者食欲下降、反复胃胀不适、重者频繁胃痛、返酸、失眠、消瘦,很多“老胃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胃病总是反反复复发作,甚至吃了不少消化道的药物也不管用,非常痛苦。
周阿姨(化名)就是这样一位患者,十几年来饱受“胃病”困扰,每年都有数月反复感到上腹胀痛、嗳气、返酸,没有胃口,早饱、恶心,喉咙堵塞感,严重时还经常伴随心慌、头痛,失眠,体重下降了10余斤,人很消瘦,家人很担心,几乎看遍了当地所有医院,多次做过全身检查,仅仅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但是服用过很多消化科药物,就是不见效,非常痛苦,成天哀声叹气,多思多虑,总认为自己得了“胃癌”,只是大家瞒着自己,经常失眠,有时甚至不想活了。
今年,家人带她到省城南京找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著名的消化科专家林琳主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著名中医科专家魏睦新主任看病,两位专家给她开了药,但都一致嘱咐周阿姨要到临床心理科解决情绪和睡眠问题,开始,周阿姨还挺疑惑,胃病为什么要到心理科看?等临床心理科的医生诊断她是“功能性胃病”,并告诉她“功能性胃病”的临床特点时,她和家人才确信看对路了,医生给她开了抗抑郁、抗焦虑和改善睡眠的药,服药半个月以后,困扰她十几年的老胃病症状居然消失了一大半,周阿姨和家人都感到很奇怪,为啥服用抗抑郁药可以治疗“老胃病”呢?
其实,功能性胃病是综合医院临床心理科常见病之一,消化科也称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生理功能失调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 20~50岁之间,病程缓慢,常常受情绪、饮食等因素影响。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其发病与精神、饮食、起居、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42~61的功能性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障碍。仔细询问病史,往往可以找到精神诱因,比如上述周阿姨,自幼性格内向,敏感,依赖,多年来父妻感情不佳,经常生闷气,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婆媳矛盾多,于是“胃病”越来越重。
情绪问题怎么引起胃病的呢?大家应该有体会,经常有人说“我气得胃疼”、“我气得不想吃饭”,生气是情绪,怎么会影响胃呢?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时,大脑的情绪中枢会发生功能紊乱,紧挨在一起的植物神经中枢就会受到影响,发生植物神经功能性紊乱,其中控制胃肠的植物神经最容易发生失调,从而影响胃肠蠕动功能,消化液分泌减少或过分增加,容易出现胃部疼痛、反酸、以及食欲下降等消化不良症状,所以有科学家称胃肠是对情绪最敏感的器官。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结构的改变,职场中人、白领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生活饮食不规律、工作生活压力、烟酒刺激、酸辣刺激等外部刺激,同时,白天工作压力大的人更容易胃口大开,常吃夜宵,又会扰乱人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为诱发“功能性胃病”提供了条件,如果不及时用药或者坚持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有可能转变为器质性病变,如急慢性浅表型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成为“大胃病”。
功能性胃病的治疗关键是看对科室,重在综合调养,用药为辅,针对病因纠正激发因素。已经导致胃肠炎症的患者要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菌群紊乱使病情加重甚至耐药。
治疗存在心理诱因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时,对病情较轻者应立足于调整心态、改变生活方式,必要时可加用胃肠道调节药物,辅以认知疗法等心理调节治疗。对重度患者,一方面需积极调整胃肠运动和感觉功能,同时需选择心理认知和行为治疗以及放松、催眠、生物反馈治疗等,必要时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另外经常做腹部按摩操、多运动、保持乐观情绪等均可改善病情。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