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花鼓戏主要声腔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随州花鼓戏的声腔艺术丰富多彩,主要由“蛮调”、“奤调”、“彩调”和“梁山调”构成。"蛮调"源自西路花鼓,融入了随州的灯歌、薅草歌等民间音乐,其代表声腔“雅腔”以其缓慢抒情、婉转柔和的特点独树一帜。"奤调"源于随州一带的说唱音乐,结合民间音调,以“夸腔”为标志性声腔。



"梁山调"则区分男女同腔和分腔,同腔部分多用宫调式,而分腔时,女性唱宫调,男性唱徵调。小生、花旦等角色在“平板”声腔上有各自的特色。"彩调"又称杂调,曲调多样,节奏明快,曲牌丰富,如“大扭丝”、“小顶嘴”等七十多个曲牌,展现了随州花鼓戏的灵活多变。



这些声腔的融合,不仅丰富了随州花鼓戏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其地方特色的独特魅力。通过与汉剧、河南梆子等剧种的交流,随州花鼓戏不断吸收和创新,形成了南北融合、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扩展资料

随州花鼓戏早期叫“地花鼓”、“花鼓子”、“花鼓戏”,系随州地方剧种,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其演唱声腔分为 “蛮调”、“奤调”、“梁山调”、“彩调”四大调式。主要活动在随州地区和相邻的钟祥、京山、枣阳、襄樊、应山及河南省桐柏县、信阳等地。后,成立专业剧团1个、业余剧团4个,演出剧目有200多个(本),常演剧目有100多个(本),其中《打裁缝》、《雪梅观画》、《血汗衫》等在随州地区及相邻县市颇具影响。花鼓戏代表人物有郁大块、罗银、杜永义、李福元、刘凤梅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