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跪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04:42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5:42

英国的作家和诗人沙士比亚,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人,但又有几个人真正知道沙翁成名前的学习环境呢?沙士比亚原来只不过是替人看管马匹的,剧院中的打杂工而已,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凭着这种执着的“偷学”精神,终于使自己闻名于世。
  司马迁,西汉著名学家。意外横祸,使他身受“腐刑”,但他并没有被逆境击倒。出狱后,以惊人的毅力,忍受残体的折磨,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世称之“中国历史之父”。
  道尔顿是英国杰出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出身贫寒,生活条件恶劣,但他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15岁时便离开家乡自谋生路,在给一个学校校长当助理12年里,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写下了“午夜方眠,黎明即起”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经过艰苦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28岁时发现了气体分压定律,创立了倍比定律和“道尔顿原子学说”,提出了原子量表。他的杰出贡献,被恩格斯的高度赞扬为“近代化学之父”。

  回答者: 菲尔娃娃 - 助理 二级 2009-9-5 12:34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
  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
  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
  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
  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
  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这才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典范,其实那个时代的者,学者恐怕都有这样的决心和历史使命感,只不过周总理这句话是少年之说,有据可查,他的一生更能应证这句话。我觉得这样的演讲稿除了回顾历史,更需要问问当今我们学习的目的。为了个人成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都没错,但是男孩子应该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个多么艰辛漫长的过程,这也许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任重而道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5:45

英国的作家和诗人沙士比亚,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人,但又有几个人真正知道沙翁成名前的学习环境呢?沙士比亚原来只不过是替人看管马匹的,剧院中的打杂工而已,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凭着这种执着的“偷学”精神,终于使自己闻名于世。
司马迁,西汉著名学家。意外横祸,使他身受“腐刑”,但他并没有被逆境击倒。出狱后,以惊人的毅力,忍受残体的折磨,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世称之“中国历史之父”。
道尔顿是英国杰出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出身贫寒,生活条件恶劣,但他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15岁时便离开家乡自谋生路,在给一个学校校长当助理12年里,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写下了“午夜方眠,黎明即起”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经过艰苦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28岁时发现了气体分压定律,创立了倍比定律和“道尔顿原子学说”,提出了原子量表。他的杰出贡献,被恩格斯的高度赞扬为“近代化学之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5:45

为理想的名人奋斗的故事;

这个应该比较好写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5:40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
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
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
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
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
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这才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典范,其实那个时代的者,学者恐怕都有这样的决心和历史使命感,只不过周总理这句话是少年之说,有据可查,他的一生更能应证这句话。我觉得这样的演讲稿除了回顾历史,更需要问问当今我们学习的目的。为了个人成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都没错,但是男孩子应该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个多么艰辛漫长的过程,这也许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任重而道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