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04: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22:56
出错并不可怕(例文)
某考生
孔子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因此,出错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都会犯错,就连伟大的作家也是如此。大家熟知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也曾出过错——《灰姑娘》这篇童话大部分都很完美,唯有一点,灰姑娘的水晶鞋在十二点之后并没有变回原样——根据安徒生的安排,精灵的魔法只能到十二点,十二点之后,所有的魔法都将消失,所有的东西都将变回原样。由此可知,安徒生在结尾时,忘记了自己的安排,犯了一个错。但是这个错误并不可怕,这个美丽的错误反而保护了读者的憧憬。历史证明:出错并不可怕。
既然出错并不可怕,那什么才是可怕的呢?
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出错了,明明知道不改正的后果是不堪设想,却仍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像人们熟知的事件——有大量的历史证据证明属于中国,但是日本顽固不化,坚持认为应属于他们,甚至日本出面强制性地向中国购买,日本明明知道本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明明知道强制购岛是错的,但他们仍旧不吸取历史教训,执意不改,做出了一件可怕的事——犯错不仅不承认反而更“理直气壮”地去坚持它。我们相信日本最终会自食其果,为自己曾做下的可怕的事负责。
还记得吗?从小学起,老师便在课堂上不只一遍地提起:出错并不可怕,只要你勇敢一些,承认自己的过错并改正,那就会成为一件美好而有意义的事——在学校,时而发生这样的事,某位同学犯了一个错,他发现之后,立即改正,虽然多多少少造成一些负面效果,但老师仍旧不会责怪他,反而会嘉奖他,并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有错就改的精神——身边小事最能看出其本质——不断地有事例证明:“出错并不可怕。”
就像孔子所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偶尔的出错是可以被谅解的,是不可怕的。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作文题中提供的材料本身是有教育内涵的,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主旨。题目要求学生“理解材料所表达的主旨”,这材料基本框定了立意范围:1、难免会犯错,2、不要怕出错,3、出错不可怕,4、努力少犯错,5、知错可防错,6、认错改错,可以提升自己,超越前人。以上各点可以单独或组合起来作为文章立意。但是写成“犯错不能避免”“犯错无所谓”等,都不符合材料中的教育意图。
题目明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是希望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真切理解写作主旨,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不空发议论,泛泛而谈。能谈出自身体验,独创、独特、独到,有个性,有创意,更好。
题目中的“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是提示学生选材的方向,也是明确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并注意文体特征。可以夹叙夹议,尽量避免前叙后议,各占一半,或叙不足,议来凑。不允许叙议不分,混乱夹杂,或叙议脱节,各行其是。
犯错和如何认识犯错,是一个普遍性话题,不分年纪大小,不分知识多寡,是一个人人都能谈,还能谈出个人体会的话题。高中生正处在不愿犯错,不妨犯错,不怕犯错的人生阶段,他们难免犯错,容易犯错,需要犯错,以便认识犯错。选择这个话题,是希望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