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贫穷"是一种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7:4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07:53

贫穷是一种生活状态,它不仅仅会影响你的衣食住行,而且还会你的认知。

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在2014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

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研究的主导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岁时就因出色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50万美元奖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沙菲(Eldar Shafir)。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一本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该书尚未出版就进了《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在他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在尝试各种时间管理的方法后,效果都不尽人意,穆来纳森突然想到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有惊人的相似性,也就是说,他和穷人的焦虑非常类似。

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

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 稀缺头脑模式 ”,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

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稀缺头脑模式"带来的思维陷阱呢?

我认为,首先需要自我 觉知 ——即停下来,让头脑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陷入了这种状态。

想想自己所做的是不是有助于改变现状,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一件事情是可迭代的,有助于提高自身能力的。那最好是找到一件这样的事情。最简单的事就是学习——投资自己。

这样可以避免让自己陷入无限的循环劳动中,几年、几十年没有一点改变,要让自己做些具有长期效益的事情。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就是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吴军老师在新书《态度》中也提到自己对贫穷的看法,他认为:

其实,还有很多不怕别人嘲笑的人。例如,中国旧上海有一个小混混,叫作杜月笙,靠给人修脚、买水果为生。不知道遭受了别人多少白眼,但是他仍然一门心思要挤进上层社会,最后还真的做到了。这种例子其实并不少见,而他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 打碎自己的“玻璃心” 。

永远要承认自己的贫穷,不用担心别人的白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富有起来。

所以,要想彻底摆脱贫穷,至少需要做到这三点:

首先,要觉知自己的"稀缺头脑模式",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其实,要打破自己的"玻璃心"。

最后,要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断提升自己。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