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7: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3分钟前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在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高效、集约利用自然资源成为必然选择。本书立足于现代经济学理论,深入剖析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首先,本书界定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其经济学本质。在这一概念框架下,强调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循环利用。这不仅是对资源的合理使用,更是对经济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的综合考量。
其次,本书构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立一系列量化指标,包括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能源利用效率等,可以客观评估一个社会在资源节约方面的表现。这一指标体系不仅为制定提供了明确的参考依据,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自我评估的工具。
最后,本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市、自治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不同地区在资源节约方面的差异与趋势,为精准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资源节约,也对社会各界在实践层面上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体而言,本书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为理解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它不仅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分析》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首次构建了包括别无选择的强制机制、权衡得失的选择机制和道德约束的自愿机制所构成的制度体系,并阐明了各自的利弊。揭示了循环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规模不经济、循环不经济、循环不环保,循环不节约等重大问题,提出了通过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了构建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思路,首次提出了由供给保障战略、需求保障战略和贸易保障战略所构成的资源安全保障框架,并给出了具体路径和策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