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起搏器历史相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8:4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8:18

自1960年以来,生物起搏器在治疗心动过缓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的起搏技术经历了显著的演变:



1950年代,第一代体外起搏器采用的是通过心脏植入细导线连接到外部交流电源的装置,这了病人的活动范围且受电力供应影响。
1957年,电池驱动的可携带起搏器的出现,使患者不再受制于电源,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进入20世纪60年代,起搏器技术进一步发展:



1960年,世界上首例完全植入式起搏器被植入,电池寿命虽短但开创了历史。
60年代中期,静脉电极导线的使用,使得起搏器植入手术变得更简单,无需开胸或全身麻醉。
同期,按需型起搏器的出现,能智能感知并仅在必要时提供起搏,显著优于早期的连续起搏。

70年代的起搏器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新型电极导线提高了稳定性,防止脱落,且电池寿命显著延长,如锂离子电池的引入。
使用钛外壳和屏蔽技术,起搏器在电磁干扰下也能正常工作,允许患者使用各种电器。
可程控起搏器的诞生,允许无线调整,无需手术。
双腔起搏器在80年代末出现,能同步心房和心室,提升心流效率。

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起搏器变得更复杂且个性化:



80年代,类固醇释放电极导线防止心脏炎症,而频率应答型起搏器能根据运动调整频率。
90年代,起搏器体积减小、功能增多,如模式转换和根据活动调整心律,提供更精确的治疗。
起搏器开始存储患者信息,便于医生随访,提高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



扩展资料

生物起搏器是一种新型的心脏起搏器,现处于研发阶段。在中国,有学者准备通过充分利用“窦房结”(让心脏律跳动的指挥中心)来制作“生物起搏器”。而在国外,相关的研究人员意在培养出一种干细胞,通过对其进行改造,使之分化成为能够自然跳动的细胞,然后再移植到心脏中,让它发挥起搏器的功能,这样就不再需要电池和电极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