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答案(热门8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1-29 01:0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3:30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答案(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_______

③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①通,变通;②穷尽;③愁;④通“无”,没有。

2.你太不聪明了!

3. D

4.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答案(2)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甚矣,汝之不惠

2.翻译(任选一句)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 [甲]段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4. [乙]段是《愚公移山》中最负盛名的一段话,彰显的是“愚公精神”,请谈谈你对愚公精神实质的个人理解。

1. 信:信用 惠:通“慧”,聪明

2.

①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以实情相报(“牺牲、加、以、信”等词属于给分点)

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比不上。(“固、彻、孀妻、若子” 等词属于给分点)

3.取信于民。或:鲁庄公能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愚公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怕困难下定决心,坚持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答案(3)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迭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予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1)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默而识之

C.以 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文学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