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锦绣非遗走访:侗族大歌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前言】美好的东西,往往也脆弱。尤其是对于没有具体形状的民间歌曲,其传承依靠的是一代代人的歌喉传唱,中间若有断代,很容易就会湮没无闻。

锦绣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个系列专题和公益项目,一直致力于成为乡土中国之美、传统中国之美、非遗中国之美的传道者。自2012年起,《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中国广大贫困地区发现之旅,现已持续走访了4年。2016年度锦绣走访活动继续由同样重视非遗之美的渤海银行大力协助,在热烈的9月,此次走访再次开启。
首站,寻访贫困地区里美好动人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它有拟声歌(最出名的是模拟蝉声的蝉之歌),也有叙述侗寨历史的叙事大歌,其中包含讲述爱情故事的大歌。根据唱者年龄性别的不同,也分童声、男声、女声、混声等形式的大歌。
大歌的旋律体系有着令人震惊的定调准确性。1982上海音乐学院蒋一民在采访后感叹:侗族大歌是无伴奏的合唱,但歌唱者们不需凭借任何乐器定调,一张口就必然在适合的调上,我曾多次检验,在歌唱者们唱了几个小时后,请他们再唱刚才唱过的第一首,用前后录音一对照,二者调高居然毫厘不爽。
这种定调的准确性,使得更大规模的合唱成为可能,甚至包括上千人的大合唱。

作为侗族人代代传唱的一种歌曲形式,侗族大歌凝聚了侗族人特有的音乐审美、生活趣味和社交礼仪,同时也承载着侗族对于先辈历史的记忆。但在激烈变迁的当下,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最容易遭受来自外界的冲击和传承的困境。
比利时钢琴家萨马龙曾将钢琴和三龙侗族大歌进行组合,带来颇为惊艳的演出效果。而国内音乐人吴虹飞,也尝试将侗族大歌搬进北京的酒吧里。现在很多人对于侗族大歌的创新传承正在展开,这些创新的保护方式,将侗族大歌的形式和功能进行相应的改变。或者配以现代乐器进行伴奏,或者将原来的礼仪功能上,加上更多的娱乐功能。而这背后,是整个侗族地区所面临的巨大的经济社会变迁。

侗族大歌的境遇,是中国许多少数民间音乐、戏剧遭遇的典型样本。如何通过对这种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以文化扶贫的形式,来推动乡村文化自觉的重建和乡村经济社会的建设?这不仅呼唤一种创新的文化保护思路,更需要在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经济等综合维度下,对乡村进行系统性的思考。
锦绣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个系列专题和公益项目,致力于成为乡土中国之美、传统中国之美、非遗中国之美的传道者。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