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6:45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起源于"二小戏"和"三小戏",随着整本大戏的上演,逐渐形成了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和花脸等行当。角色分工大致分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包括青衣正旦、白须老生、黑须正生和花脸,下四脚则有小生、花旦、小丑和老旦。然而,演员们很少专工一行,多是多才多艺的。
正旦,扮演庄重的成年妇女,以唱功为主,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和《鱼网会母》的陈氏,强调喷口和吐字的力度。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少女或少妇,唱做并重,如《打猪草》的陶金花和《游春》的赵翠花,表演时常用手帕和扇子。小生则扮演青少年男子,如《女驸马》的李兆廷,演唱时常用折扇。
小丑是黄梅戏中的笑星,分为小丑、老丑和女丑,如《打豆腐》的王小六,他们以插科打诨活跃气氛。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花脸虽专工戏少,但角色多为恶霸,如《二龙山》的于彪。
正生,又名挂须,分黑白两派,如《告经承》的张朝宗,重在唱念和喷口。初期的伴奏仅由三打七唱组成,即三名打击乐手和七名歌手。随着戏曲发展,锣鼓点也愈发丰富,如起板锣鼓、十三槌半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引入京剧元素,丰富了锣鼓艺术。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