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氏寻根记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能知晓生命之源,解开心中的疑惑;寻根,能探寻血脉的传承;寻根,能了解先祖的苦难与辉煌。作为后人,寻根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

弄清踪氏由来与演变,是我一生的愿望。家族成员曾为此努力,但收效甚微。为解开心中的忧虑,我踏上寻找踪氏根脉的艰难旅程。经过多次的查阅与走访,我将情况简述如下。

2002年10月26日,我和族叔踪风、念芳前往沛县大屯镇安庄村,宗氏族长接待了我们,并拿出族谱。春秋时期,鲁国设宗伯官职,后人以此官衔为姓,即宗伯姓。五代时期,夷人入侵,宗氏一族从北方避居婺州义乌,安家于此。现今宗氏族谱以宗泽为始祖。宗泽,浙江义乌人,生于北宋仁宗嘉佑五年十二月(1060年),曾任磁州、襄阳、开封府尹、东京留守、护国大帅等职。他死后谥号为“忠简公”,享年70岁。宗泽有三子:长子昉,居义乌;次子颖,居义乌,后迁居丹徒;颖又生二子:长子锐,居丹徒;次子毅,迁居河北任丘娄子村。宗泽的三子炯,居义乌,后迁居丹徒。炯的六世孙云龙迁居安徽萧县,后迁居山西洪洞县,最终定居山东巨野县,现今安庄宗氏,为云龙一支。

据传,踪氏为宗泽后代,在朝中为官,因遭奸臣陷害,满门被斩,一子出逃,隐居沛县,姓氏由“宗”改为“踪”。我们仔细查阅了《宗氏祖谱》,谱路清晰,未发现宗泽后人有*害而迁居沛城的记载。因此,此说法并不可信。

据说,“踪”和“纵”是一家,安徽萧县有纵台子,为老家。2002年11月2日,我和踪风叔、念芳叔三人前往萧县北杨楼镇纵台子村,见到了《纵氏祖谱》。祖谱记载:周平王三子精(公元前770年),封地萧县纵地,以居住地为姓,姓“精纵”氏,后简称为“纵”氏。祖谱序言说明:“纵”与“踪”、“宗”、“钟”不同,非同宗。原说“踪”与“纵”是一家的说法并不成立。

同年11月1日上午,我向沛县政协请教《沛县文史资料》主编孙厚岭,他告诉我,沛中有一名叫秦佰鸾的老师对姓氏有所研究,但多次未遇。11月7日上午,我终于在老沛中家属楼见到了他。秦老师说,《中国人名辞典》上宋人《姓氏辩证》中提到:“今开封人有踪姓,莫知出处”。《康熙字典》中关于“踪与纵通”的解释也有所提及。后来,我多次拜访,但未能获得新信息。

2004年夏,踪风叔拿着《扬子晚报》给我看,得知徐州市电业局老干部何为钦研究姓氏,我喜出望外。经过多次联系,何老在徐州中豪大酒店与我见面。何老已75岁,一生收集整理了7000多个姓氏,但对“踪”姓一无所知。我承诺,如果能帮我们找到踪氏之根,我愿协助出版《姓氏研究》一书。何老查阅资料,甚至亲自前往南京大学图书馆,但均无功而返。

马培封,沛县政协秘书长、文史委员会主任,研究古汉语,我高中同学。在与他见面时,他提到了查找踪氏起源之事。2005年春,他出差北京时,特意拜访了中国姓氏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但仍无收获。

族叔念超,在天津医疗机械进出口公司工作。在与他的见面中,他提到关于查找踪氏起源的事项。2005年夏,他突然打电话给我,指出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于19年9月联合出版的《汉语大辞典》第六册中,关于“踪”的解释提到“宋——邓名世《古今姓氏》辩证卷三,‘踪,今开封市人有此姓,莫知所出’”。《冬润》中提到“踪,《千家姓》云:东莱族”。邓名世为宋代人,当时已提及踪姓。我家族谱上的《踪氏居沛记》中提到,“我踪氏之居沛城也,自宋时避乱迁此遂家焉”,由此可见,我踪氏族是宋时由开封直接或辗转迁居沛城的,说踪姓为宗泽之后的说法是谬误。

现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地区是否还有踪姓?我通过*网络查询,未找到踪姓记录。我原本想亲自实地考察,但苦于没有线索,一直未能成行。

族叔念富,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教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虽已70岁高龄,对“寻根”非常热心。他亲自查阅资料,找专家咨询,虽然未能获得收获,但他的真诚、执著与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至今,“寻根”成效甚微,我深感不安与自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终有一天,总会找到答案的!到那时,“喜讯化纸钱,勿忘告乃翁”。家金书于沛城。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