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舞顶碗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9小时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8小时前

萨吾尔登,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各地蒙古族社区,深受人民喜爱。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它既是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也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人数不限,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近的草地上进行。萨吾尔登形式多样,包括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载舞跳和对歌对舞跳等。



安代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源于古代的集体舞形式,表演形式多样,几十、上百人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后,古老的安代舞蹈被广大舞蹈工作者搜集、整理、改编、创新,发展成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



顶碗舞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舞者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



筷子舞是鄂尔多斯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多样,脚下舞步也有平步行进与后退、点地步行进后退等,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筷子舞凝聚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



盅子舞流传于鄂尔多斯,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盅子舞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恽,刚柔相济。



角斗是流传在以摔跋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跋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跋姿式,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跃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普修尔乐舞又称托普修尔乐舞,是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跳民间舞的统称。居住在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伊勒,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间舞蹈又称为托普修尔乐舞。托普修尔乐舞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两种,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



圈舞是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由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矿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圈舞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豪放。


扩展资料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