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5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20:56
1、破除权威定势
要营造积极、科学、开放的*氛围。权威的存在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现象,但对权威的过分尊崇和盲目追随只会带来恶果。生活中人们对权威意见的一味顺从很容易导致在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因此应该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和盲从,不能将权威的意见均视为圭臬,要放大并重视普通人的贡献和智慧,这样自然会百花齐放。
2、创造自由空间
要培养人们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决策或是商议问题的时候多举办交流分享会、辩论会等,鼓励不一样的声音,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各抒己见,这样人们的自主思维就会逐渐增强,做到不盲从、有主见、理性化。
从众心理的利弊
积极的从众心理无疑能为我们带来许多益处。如果一个集体中的人们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大局出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那自然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的目标也就会很快达成。积极的从众行为能够起到鼓励、激励的作用,互相激励情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些不受欢迎的标新立异之举会受到大家的一致抵制,比如,若有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在大喊大叫,就会遭人侧目,而他大概也会识趣地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继而停止。公众都讨厌越轨者,甚至会群起而攻之,这样就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20:56
消极的从众心理是大多数人的普遍意识形态,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的。
要避免消极从众,首先分析消极从众心理的动机。人在面对选择是,之所以大多会消极从众,其主要原因是其不安全感导致,同时,对于所面对的选择感到未知和迷惑,在此种情况下,为确保安全的最简单选择,便是从众--因为人们大都相信“大多数人选择的应该就是对的”。
因此,总结下来,无非两点:对未知情况的担心和恐惧导致的不安全感、自信心缺乏。
那么要解决消极从众,就需要从以上两点进行提升改变。
1、对于要做决定和选择的选项,要有相对充分的了解。当你面对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本身你是足够明确的,有充分的把握,那么即使绝大多数人和你的选择不一样,你也会一样的坚定!因为你自己对这件事情已经了然于心,所谓成竹在胸,即是如此。因此,长远的看,自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眼界和知识,一个经验和知识非常厚实的人,是不会担心是否会消极从众的,他们只会坚定的做自己已经考虑好的事情。
2、在做决定时要有自信。自信这个命题很大也很复杂,但却对人和事物的影响非常大,要讨论起来,可以说得很长很长,包括自信从哪里来,怎么样养成自信,自信心的作用等。在这里,简单的说--对于自己做的决定首先不要后悔,不管结果是好是坏,因为没有人可以确保自己的决定是100%正确的,最终的结果本就有好坏之分,即然做了决定,就要自己坦然接受。但是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准备工作充分做好,因为这一点是前提。第二是要敢于做决定,并学会对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人不敢做决定的主因是因为怕对不好的结果担责任,所以选择从众,因为大家都选的事情,这就不会让自已担责任了,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要学会改变他,让自己成为一个果敢、自信、有担当的人。
很多事情都是偶然与巧合之下产生,在没发生之前谁都不知道是对是错。从众也不一定是错的。在自己的价值观认准的事情做了就不要后悔。人生只有一次,谁也不是第二次活。并且从众会活得更轻松,与大众对着干也是有风险的,如果确实与自己的想法不同还是得坚持!
我就是经常被人说矫情,经常听到:"她怎么老这样,就想表现的跟别人不一样?"可我也不想这样,我可能就是太有主见了?管他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你看不惯就别看。林子大了什么鸟都得有,有领头的就得有从众的;还有一小撮爱讲闲话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又多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20:57
从众心理的,病因实质上,是主体缺乏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与性,通常这一类的人,对于事物缺乏的思维与对比,对于外在事物都处于一种排斥与顺从的中间状态。要克服从众心理,首先必须凡事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与思维趋势,不能时常性的将其它的外在的想法强加之自我本身,放心一种顺从的方式,去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过度的焦虑未知的结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20:57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简单来说人是有社会性的,社会性就是群性,所以人会从众。当然,也有人喜欢独处,那毕竟是少数,与个性、工作、爱好、环境有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20:58
首先,要有意识地过创造性的生活。无论工作还是学习,每天都应当有所突破,树立效益观念。只要每天有所进步,效益就有所提高。倘若相反,则意味着成本高,益效低,最终生活质量都打了折扣。只要有所创新,就有一定突破。
其次,也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总结经验教训,并在今后加以改进。有句话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养成勤于动恼的习惯,这符合用进废退的道理。
最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防止人云亦云,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