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4 09:48
新诗赏读华海雨原来是下在村里的/是下在草叶、树枝和房顶上的/是从田野、庄稼,和墓碑那儿/先下起来
所以,从前的雨声是由远而近的/是从野外传来的/是砸在我们心上的
哪儿像现在,我们住在这儿/我们睡在这儿/雨都楼顶上下了一整夜了/我们却不知道它是从哪儿下起来的———李小洛《雨是从哪儿下起来的》
相信诗人童年的记忆,是我们大家都曾有过的记忆。可是我们已经淡忘了,诗人的追念便显得格外亲切,她试图唤醒在心灵中沉睡的时间。“雨原来是下在村里的”,可是现在,雨是在城市“楼顶上下了一整夜了”。表面上看来,这是场景的变化,事实上背后更其深刻的原因是时间的消逝。真快啊,一二十年过去了,经济学家已经把这个历史阶段界定为农业社会向工业化时代的转型期。也许这与诗人的感觉关系并不很大,但谁又能说,诗人以及我们大家心理的巨大变化与此完全无关?
似乎农业时代的雨才是真正的雨,它与自然中的一切都那样和谐,你听着它“从田野、庄稼和墓碑那儿/先下起来”,你会觉得美妙而充满韵味,因为它“砸在我们心上”。那时候,我们跟雨贴得那样近,心灵与雨息息呼应。可是现在呢?“雨都楼顶上下了一整夜了/我们却不知道它是从哪儿下起来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雨落在灰色、坚硬的楼板上丧失了诗意,还是已没有听雨赏雨的美妙心情?这里看似在疑惑,其实,不也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疑虑?
诗人的感觉,当然与她的经历有关。一个由乡村走向城市的女孩,当她跨越这段时间之流,带着几分疑惑几分疲倦几分拒斥面对所生活的城市,是自然不过的事,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从她对雨的感觉经验中,释放出了更为耐人寻味的精神气息,个人的困惑后面有其深刻的时代心理背景。
诗人是以过去否定现在吗?是想回到童年的梦境吗?如果这样来发问,已与诗歌本身关系不大,而是简单地把诗人看作一个天真的孩子。如果我们以传统的历史理想主义的线性思维是很难对李小洛们的“城市困惑”作出恰当把握的。李小洛的诗歌,意在唤起对自然的审美感觉,唤醒或找回那些美的记忆,这不是对更富生态更为和谐的“诗意栖居”的憧憬和期待吗?由此看来,李小洛是在以诗歌寻找诗意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