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中国行丨桂林这座古村“能文能武”

2025-01-20 来源:爱go旅游网

“佳山水,迪塘颇具。”这是约400年前,桂林灵川灵田镇迪塘人李膺品对家乡的赞誉。山水秀美之地,必是人杰地灵之地。这座群山之中的古村,不仅有华丽精致、风格独特的古民居,更有先贤慷慨悲壮的动人故事。

01

异彩纷呈,桂北山村的西洋残片

迪塘村地处灵川灵田四联村东部。全村600多人,均为李姓。明洪武年间,李氏先祖从同乡的西岸村迁居至此。该村坐落在一个东北高西南低的斜坡上,民居依山势而建,迪水溪与四正公路将民居分成了三群,各群民居大致坐向分为三种,即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坐东朝西。

中西合璧的水楼

迪塘村虽说深处山中一隅,但村民耕读好学,民风淳厚。李氏家族通过不断扩充田地、山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此后大兴土木,修路、架桥、建房屋、造祠堂,从保存至今的古民居来看,不难感受其中的独具匠心。

沿着133乡道来到迪塘村,村口的标志性建筑“毓水培风”楼尤为引人注目。这座二层小楼屹立在半坡之上,长长的石阶穿楼而过,青砖砌成的拱门上,刻着“毓水培风”四个鎏金大字,墙壁装饰有花草云纹等样式,上有四个并列的拱形木窗户,造型唯美,寓意高远。据了解,“毓水培风”楼始建于明朝,原为一座两层的护宅楼,清末民初改为“毓水培风”楼。1994年被焚坍塌,2004年重修。

在门楼的对面,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水楼同样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老房临街一面的五山屏风墙上以及邻水一面的二楼阳台,均设有拱形圆弧窗。目前,这座老房仍有人居住,经主人同意后,记者走进其中,发现屋内的木质门窗并没有桂北民居中常见的雕花,但都做成了圆弧拱形,颇有西洋韵味。可惜年久失修,不能登上二楼。

因溪水从中过的地理特点,村中建有多座古桥

告别水楼,继续往村中行走,则又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意境。民居依迪水溪而建,溪上有多座石桥方便村民往来。淙淙流水,清澈见底,孩子们在这里钓鱼玩水,大人们在这里浣洗衣物,畅聊家常,见证着村庄的沧桑变化。

踏着古老的青石板路向古民居中深入,可以在转角处邂逅一对对功名石,或是在不经意间望见刻有“福”字的照壁,而最让人惊艳的还属绣楼。

迪塘一处尚有人居住的古民居

迪塘的古民居中,以绣楼最为精致,如今这座古民居早已无人居住,但仍能感受到这里曾经的优雅与恬静。绣楼建于清代,两层结构,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建筑形式特别,四面房屋,中间是天井,东、南、西三面房屋从屋脊到地面基础,处处相连,构成一座回廊建筑。有道是“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门窗上的雕花是这座古民居的精髓,各种细腻生动的花草和动物图案雕刻其上,让每一扇门窗都成了一道风景,也让古老的房屋在幽深中透出明亮与通透。

02

青山之中,谱一曲悲壮的挽歌

迪塘村是一个青山之中出文武人才之地。据《灵川县志》显示,明清两朝,迪塘村曾有24人为官,其中进士1人,举人5人,邑庠生、贡生39人,武庠生8人,吏员19人。最为乡民称道的是明崇祯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兼左佥都御史的李膺品。他家境优越,为人志气豪迈,慷慨有大略,但身处一个动荡的时代,注定是一生的坎坷与悲壮。

村中古桥

李膺品字张锦,号狮山隐者。他在明天启三年(1623年)考中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考中进士,却以兵部后补主事的官名回到家乡。在他中进士的第二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攻入明朝都城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之后,李自成只在紫禁城做了42天的皇帝,数十万清军倾巢入关。明朝宗亲为了反清复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政权,史称南明。

村中雕工精美的石刻

1644年5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皇帝,建立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李膺品以明朝旧臣的身份将家财和历年的俸入全充军需。1645年5月,清军血洗扬州,占领南京,弘光帝逃往芜湖被俘,之后被押至北京处决,南明第一朝灭亡。

1645年6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建立南明第二朝。赋闲在家的李膺品到福州向唐王陈述兵要,获封为监军御史。他赶赴长沙与湖广总督何腾蛟一起招抚李自成农民军余部,策划收复江浙,开镇湖南、北,与南明官军合称十三镇。次年正月二人来到湘潭,计划会师岳阳,然而众多将帅持观望态度,没有前往,计划以失败告终。

1646年10月,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俘并被杀,南明第二朝灭亡。很快,两广总督丁魁楚联合广西巡抚瞿式耜议立桂王朱由榔,11月,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建元永历,颁诏何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李膺品为兵部左侍郎、左佥都御史。

迪塘的标志性建筑“毓水培风”楼

1647年,清军攻克肇庆,朱由榔不战而逃,在清军的追击下一路逃窜,李膺品奉命勤王,由梧州、平乐辗转到全州、武岗、柳州,再回到桂林。还没来得及喘息多久,清兵就在1648年的春天逼近桂林,逼得朱由榔南逃。这一次,李膺品没有一同逃往南宁,而是选择面对清军,与灵田阳旭头村的举人、兵部前方职事陈经猷辅佐何腾蛟、瞿式耜,竭力抵御清军的进攻。

1649年,李膺品因为南明内部争权夺利,其无所倚,被罢免回到家乡。瞿式耜及总督兵部侍郎张同敞前来看望,希望他继续参与到抗清斗争中。李膺品见桂林局势并不明朗,而灵川的灵田、三街两地地势险固,可作为桂林的增援,于是再次和陈经猷联合两地乡民,“于薄岭、乌岭等处设险扼守,均田立约,习武修备,伺机图复。”

绣楼里雕花精美的门窗

1650年冬,清军在定南王孔有德率领下攻破桂林,守城的瞿式耜、张同敞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二人在被囚的30多天里,受尽酷刑,至死不降,于1651年在叠彩山慷慨就义。此时,李膺品领导的灵川义军成为桂东北地区仅存的抗清力量。

一年后,李膺品联络农民军领袖李定国,“密启桂林空虚,孔有德不足畏,定国乃由西延、大埠迳袭桂林”。这让镇守广西的清定南王孔有德猝不及防,兵败自焚而亡,史书载:“李定国直捣桂林,诛叛将孔有德,膺品实阴共之也。”

1653年1月,在李膺品提供情报和率兵策应下,李定国率兵由平乐进攻桂林,重创清兵。在李定国撤出桂林后,灵川义军成为孤军,这仍让清将军钱国安、巡抚陈维新深感惶恐:“李膺品、陈经猷雄居省东一隅,实为肘腋之患。”于是发动了军事围剿,清兵分三路进攻乌岭、薄岭、涧上,层层包围,李膺品、陈经猷和当地民众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败,李膺品退至五指山自刎身亡,陈经猷也全家殉难。之后,李膺品三子遵照父亲遗志,不应试清廷科举,故后无显者。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李膺品仍不忘为乡亲们做好事,在如今迪塘村前西南面,往金家村方向几公里的小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然而,石桥的建设,真正因为钱而难倒英雄汉。他在《司马桥记》中写道,自己“俸充军需,加以裹粮从王,散金养士,一生豪气尽为屯寨所耗”,修桥建阁的想法只能埋在心里了。回到家乡时,“两臺公祖各以币致余,沾沾喜,以为桥若阁其有籍也。”而这里提到的“两臺公祖”,正是瞿式耜和张同敞。靠着这笔钱,李膺品精打细算,才算是为乡里完工了一座单拱石桥,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而以司马桥名之:“司马者,狮山隐者,官名也,官以桥重耶,桥以官重耶,可知一节之善亦有可称。”

能文能武,并非绝无仅有,但胸怀家国者,必有深情大爱,这也许就是先贤们能让“诸里民皆均家产、出死力以从之”的原因吧。

显示全文